聯系熱線
所謂的山場,主要表現在土壤和微域小氣候兩個方面,事實上任何一種茶都受山場的影響,只是相比之下沒有武夷巖茶那么大而已,武夷巖茶因巖而得名,可見撇開山場來談巖是不現實的。
武夷山武夷巖茶山場的形成:武夷山的山場因素有其復雜的地質原因,大約在8000萬年以前,武夷山發生火山噴發再加上后來的地殼變動和地表侵蝕,使市區、武夷、星村一帶形成一個呈東北方向的短軸盆地,盆地的四周是由火山巖組成盆地的中間形成湖泊。火山巖風化的含有鐵質巖石碎片,隨著流水的搬運而沉積湖底。沉積物中的鐵質經過氧化作用變成紫紅色,逐漸形成紫紅色巖層,這就是正巖土壤的基礎。后來,由于地殼變動,湖盆西部凹陷斷裂,而其東部則西傾,山頂皆翹首東向,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單斜山或單斜斷塊山,即現在的常說的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在巖坑中,由于巖崖和森林的遮陰,在夏季茶樹承受散射光,在冬季高崖擋住西北的冷風,且尚有終年不斷的巖隙流水補充,因此巖坑谷的微域氣候更為優越,為茶樹的生長提供非常好的氣候環境。
武夷山武夷巖茶山場的土壤特征:姚月明分別對以竹窠、企山、赤石茶園代表“正巖(紫色砂礫巖)”、“半巖(紅色硅鋁質土)”、“洲茶(河流沖積黃土)”茶園土壤調查表明,三地茶園的氮磷鉀三要素含量相互比例相距甚大,竹窠茶園磷鉀高而氮低,赤石茶園氮高而磷鉀低,企山茶園位于二者之間;據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的調查,凡是“正巖”生長的土壤,含礫量高,質地以輕壤為主,土層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在50%左右,土壤通風透氣適中;而質地較粗粘,含礫量較小的黃土所制出的茶葉的品質則較差。
土壤對武夷巖茶茶葉品質的影響:正巖、外山土壤中的氮、磷、錳和有機質含量差異不大,但pH值、鉀、鋅、鎂等微量元素及土壤的疏松度差異顯著,直接導致了茶葉的品質差異。從茶葉的生化角度來看,茶葉的品質不但與各生化成分總量有關,也與各成分之間的比例有關。滋味方面:正巖、外山水仙品質主要生化指標差異顯著,茶多酚、咖啡堿、可溶性總搪、兒茶素總量差異不大,水浸出物差異顯著(茶湯厚度),氨基酸、酚氨比(茶湯濃度、茶味的輕重)差異極顯著。香氣方面:巖茶素有“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之說,茶青中的香氣成分以醇類物質為主,不同品種茶青主要香氣物質(品種香)不同,水仙以乙醇含量最高,肉桂以橙花叔醇含量最高;在香氣總量上,成正巖>半巖>外山趨勢,不同品種香氣總量相差較大,肉桂香氣總量是水仙的2倍左右,種類更多,因此做出的茶香氣(工藝香)更加馥郁清長;不同產地茶青中香氣成分中有相同的物質,也有獨有的香氣物質,且同一香氣成分含量及比例不同,從而表現出不同土壤香。
傳統的武夷山武夷巖茶山場的劃分:
(一)正巖(紫色砂礫巖):以著名的“三坑兩澗——慧苑坑、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悟源澗”為代表,還有慧苑巖、天心巖、馬頭巖、竹窠、九龍窠、三仰峰、水簾洞等。土壤含砂礫量較多,達24.83~29.47%,土層較厚、土壤疏松、孔隙度50%左右,土壤通氣性好,有利于排水,且巖谷陡崖,夏季日照短,冬擋冷風,谷底滲水細流,周圍植被條件好,形成獨特的正巖茶的“茶土”,土層厚,富鉀、錳,土壤酸度適中,土壤多礫質土壤。
(二)半巖茶地(紅色硅鋁質土):分布在青獅巖、碧石巖、燕子窠等,主要是厚層巖紅土,土層較薄,鋁含量較多,鉀含量特少,酸度高,質地較粘重。
(三)洲茶地(河流沖積黃土):主要是上述區域之外的黃壤土茶地及河洲、溪畔沖積土茶地等,范圍較廣泛。林馥泉曾把山地茶園土質分為青獅系和企山系兩系。青獅系以青獅巖附近較平坦的黃壤緩坡地為代表,企山系指位于巖崖壁腳之谷地,母巖棕紅色,列為棕壤類,以企山附近茶地為代表。然而由于名勝區內地形復雜,土地零星,此種分類法使用較少。
現代武夷山茶區的區分:2002年3月,武夷巖茶被列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地理區域界定為武夷山市行政轄區全部范圍2798平方公里。全市分為名巖區和丹巖區兩類。名巖區系指崇陽溪以西、黃柏溪以南,南星公路以北之風景名勝區內;其余廣大地區為丹巖區。
辯證的看待武夷巖茶大紅袍山場:武夷山市不同方向茶葉品質差異較大,基本上形成了以三坑兩澗為中心,往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向成不同的規律變化趨勢。茶樹的生長除受土壤限制以外,還受日光照射、溫度等影響,因此就算正巖的同一個山場產的茶,坑底的茶和山崗上的茶味道區別就有可能很大。最近幾年,很多山場也受到掠奪性開發,大量的化肥被使用,對武夷山的山場也有一些破壞作用,導致做出的茶山場特征被改變,因此對于山場的問題,要辯證的看待。巖茶的品質除受山場影響外,還受品種和工藝的影響也比較大,不同的樹種在同一個山場會表現出不同的品質;不同的制茶師做出的茶品質差距也較大。總的說來,正巖茶只要做不壞,就有巖骨,外山茶做的再好,依然沒有巖骨,這就是為什么談及巖茶的時候必須談論山場的根本原因。
介紹一下著名的武夷巖茶大紅袍山場:
武夷巖茶大紅袍最為有名的山場是“三坑兩澗"的慧苑坑、大坑口、牛欄坑、流香澗、悟源澗”.
牛欄坑 位于章堂澗與九龍窠之間。為武夷山風景區三條重要溝谷之一。牛欄坑澗谷土質肥沃、日照較短,為茶樹生長提供了佳好環境,是武夷巖茶的重要產區之一。沿澗有石砌磴道,原是通往天心巖的重要通道。1993年修通馬子坑到天心的公路后,這里行人漸少。澗谷南側為杜轄巖北壁,有“虎”、“壽”等摩崖石刻。另有方志敏領導的紅十軍第二次入閩時題刻的“紅軍經過此山”等。牛欄坑出產的肉桂(牛肉桂最為有名).
流香澗 原名倒水坑,位于天心巖北麓。說來也怪,武夷山風景區內的溪泉澗水,均由西往東流,奔向峽口,匯于崇陽溪。唯獨這條山澗,自三仰峰北谷中發源,流勢趨向西北,倒流回山,故名。倒水坑兩旁壁立蒼石丹崖,青藤垂蔓,野草叢生,而其間卻又夾雜著一叢叢山惠、石蒲、蘭花。“墜葉浮深澗,飛花逐急湍。”一路走去,淙淙的流水聲與飛花相隨不舍,一縷縷淡淡的幽香,時時撲鼻而來。明朝詩人徐渤游歷此地之時樂而將此澗改名為流香澗。 隨著山澗往北一折,即為清涼峽。該峽兩旁危崖夾澗而立,抬頭仰望,犬牙交錯的崖石,岌岌欲墜,當中只留下一線空隙,到正午時才會透進一縷陽光。流掛在石壁上的一道道水痕,頃刻之間,又化成一滴滴巖溜,落入澗中,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十分悅耳動聽。炎夏游此,坐在澗邊的石盤上,只覺得涼風習習,寒氣襲人,儼然一個清涼世界。 出清涼峽不遠,便可看到一座黑乎乎的山峰頂上,聳立著一片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一農夫斜戴著一頂斗笠。相傳這片巨石是從遠方飛來的,故峰名為“飛來峰”。繞過飛來峰,便可看到昂然直上。
悟源澗 為流經馬頭巖麓的一條澗水,澗水淙淙,幽蘭芬香。通向馬頭巖的澗旁石徑靜謐安祥,令人悟道思源,故名該澗為悟源澗。澗旁石壁上勒此三字澗名,以及乾隆年間江西茶商捐資修建石徑的題刻。武夷山九曲景區最高峰三仰峰諸多山頭流出的諸多小溪流,匯集到馬頭巖區域,形成悟源澗的源頭,澗水流到山腳的蘭湯村,最后匯入九曲溪。
九龍窠
九龍窠 為茶葉名叢“大紅袍”原生地通往天心巖的一條深長峽谷,俗名大坑口。峽谷兩側峭壁連綿,逶迤起伏,形如九條龍。人們遂把峽谷喻之為游龍的窠穴,故名。九龍之間呈現一座頂部略呈圓形的小峰巒,稱為龍珠,故又稱九龍戲珠。沿著幽谷鋪設了一條石徑。兩側澗水長流,茶園碧綠,芬香沁人,景色幽美。出峽平曠之處的巖壁上鑿滿包括“晚甘侯”(武夷茶的擬人化美謚)以及歷代名人題詠武夷巖茶的摩崖石刻。其中有北宋范仲淹、南宋朱熹的詠茶名詩以及唐代茶圣陸羽的后裔、清代崇安縣令陸廷燦的詩作。陸氏《武夷茶》詩句云:“桑苧經傳熟見聞,彈琴喜傍武夷君。輕濤松下烹溪月,含露梅邊煮嶺云。醒睡功資宵判牒,清神雅助晝論文。春雷催出仙巖筍,雀舌龍團取次分。”峽谷的兩邊崖壁還刻有其他詠茶的摩崖石刻數方。
大紅袍母樹 出流香澗東行,越一小嶺,即可見到此處茶葉名叢。它種植于巖腰的盆式茶園內,共6株,外砌石堰加以護衛,因而倍顯珍貴。圍堰分為三層:最高4株,第二層1株,底層1株。巖壁鐫刻“大紅袍”三字。盆式茶園下有亭子,稱九龍茶室,可以邊品名茶邊賞佳景,邊聽有關“大紅袍”的動人民間傳說。
三花峰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位于九龍窠峽谷的南面。三巖聳秀。下合上離,宛若盛開的三朵鮮花,倩姿亭亭,參天亭立,因而得名。巖上苔蘚斑駁,石色蒼然。巖頂小樹青藤繁郁滋長。登峰眺望,天心永樂禪寺即在眼前。
馬頭巖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梅巖之南。五石駢列,勢如五匹駿馬競相騰驤,俗稱馬頭巖,雅稱五馬奔槽。又因為此巖是由磊石縱橫堆壘而成,又名磊石巖。古有寺庵,清朝僧人如修構建,今廢。巖北一帶種有棕樹,稱蓑衣林,巖南一帶則稱茶林,遍植茶樹。
佛國巖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從佛應巖沿小徑行1公里到達巖下。巖體方正,游客儼如置身于佛國之中,膜拜于妙相莊嚴、端莊肅穆的眾佛之下。巖下有佛國寺,寺額尚存,建筑完好,現為民居及制茶作坊,春夏兩季茶葉飄香,令人心曠神怡。巖頂、巖麓辟有茶園,四周樹木蔥蘢,綠遍村莊。
彌陀巖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位于碩大方正的佛國巖之側。與之相比,則顯細巧,人們喻之為小尊佛像盤膝坐在蒲團子上,稱之為彌陀巖,四周遍植茶樹,為茶葉名叢的重要場地。巖麓有古代寺廟彌陀寺,尚存門樓,門額鐫刻“陀石永繼”四字。彌陀寺是方圓10里內的五個寺廟之首,寺內至今尚保存一塊佛教信徒于清道光三年(1823)立的碑石。
大王峰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首,位于沖佑觀的右方,歷代祭祀武夷君即在沖佑觀舉行。此峰為進入武夷山風景區的第一峰,所以在峰麓立有一座“徐霞客進山處”的牌坊以及一尊徐霞客游山的雕像。它屹立云表,如若擎東天的巨柱,故又稱天柱峰。朱熹為詩贊之曰:“屹然天一柱,雄鎮干維東,只說乾坤大,誰知立極功!”陡峭如削的峰勢一向為游客所折服,古人須架梯三重才可登攀絕頂。1983年開辟這一景點時新架設了鐵梯,又在巖罅間橫插鋼釬,登山蹬道共1713級,游客循此可有驚無險地臻于絕頂。大王峰既是神話傳說中的魏王子騫等十三仙辟谷之地,又是武夷先民部落長最先安放船棺之處,故有大王峰之稱。因之道教活動頻繁,人文景觀美不勝收。
玉女峰 為武夷山的三十六名峰之一,亭亭玉立于二曲的溪南,高數十仞,以挺秀、窈窕見奇。峰壁秀潤光潔,宛如玉石雕就,儼然是一位秀麗絕倫的少女。“插花臨水一奇峰,玉骨冰肌處女容。”這是古代詩人對該峰風采神韻的真實寫照。在峰壁中間,還有一條水平節理,就像玉女的細腰飾帶。玉女峰是武夷山典型的柱狀山之一,峰壁有兩條垂直節理,把柱狀體分為高度遞增的三塊削巖,山民把它衍化為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最高一塊的頂峰上秀林蔥蘢,花卉參簇;中間的一塊,除了丹壁較紅外,通體又呈白堊色;巖體最小的,則與一曲的大王峰隔溪遙對,山民衍化為“大姐愛戴花、二姐愛脂粉,三妹愛大王。”但以整座山來觀賞,該峰著實酷肖一位裊裊婷婷、有姝麗之態的玉女,隔斷曲水與一曲的大王峰遙遙相對,隔岸兩峰就像一雙含淚相思的情人。清朝文士陸廷燦詩句云:“亭亭獨立水云隈,石作身心不受猜。縱有大王峰在望,肯教行雨學陽臺。”玉女峰素稱無徑可攀,但在峰壑半壁卻留下先民活動的蹤跡。該峰的“大姐”、“二姐”兩巖的連體縫隙里還橫架著兩塊虹橋板,民間俗稱“魯班尺”。玉女洞位于玉女峰之背,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附近有兩股泉水,長年不干涸。妝鏡臺 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又名西來峰,又因峰首西顧,形如勒馬,俗稱勒馬巖。位于玉女峰側的二曲溪南,橫隔武先公路與玉女峰咫尺相近。古人把它比為玉女梳飾的妝臺,同時又把它比作玉女隔溪窺視大王的反光鏡。面向公路的崖壁上勒有明代石刻“鏡臺”。循巖而西,地名土地嶺,巖壁刻有“西來巖”三字。
幔亭峰 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與大王峰連麓,高度稍遜于后者。山中的神話故事“幔亭招宴”,盡述武夷仙人在峰頂宴請兩千鄉民的傳奇和仙凡親情(見《文化藝文》)。如今,繚繞峰間的白云和彩霞都被游客比擬為遠古時仙人在峰頂招宴時張置白幔和彩帛。峰麓幔亭山房的宴會廳之側有當代豎立的記述幔亭宴盛況的“幔亭招宴”碑碣。南宋詞人辛棄疾賦詩贊曰:“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云屏。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幔亭峰腰的摩崖石刻“幔亭”,則是武夷山中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勒巖擘窠大字。登頂眺望,有“一覽群山小”的自豪感。
漢祀壇 位于幔亭峰半腰之處,原為古越山民祭祀其神祖 武夷君的一處巨大的石坪。此石渾然方正,上坦下削,石面平整如砥石,可容數十人。西漢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劉徹遣將平定閩越王馀善之叛亂,聽從越巫勇之的建議,在長安設臺祭祀武夷君,同時享祀的還有黃帝、冥羊、馬行、泰一、臬山山君等神祗。此外,漢武帝為了安撫閩越族,也遣使在幔亭峰腰巨石上設壇祭祀武夷君。這種活動一直延續了79年,至漢成帝二年(公元前31年)才罷祀。對此,宋朝陳夢庚發出喟嘆:“苔老壇荒掃不開,漢皇多欲豈仙才。乘龍人去真靈失,萬里空勞一使來。”
天游峰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峰頂的胡麻澗把此峰與仙掌峰分開。它高聳于仙掌峰、清隱巖之側,自成一體,周圍群峰拱向,峰下九曲瀠洄,是縱覽武夷群峰,俯覽清瑩九曲的理想境地。明代徐霞客贊曰:“不臨溪而能盡九溪之勝,此峰固第一也。”主要景點有天游觀、一覽臺、妙高臺、胡麻澗、天游公園等。
慧苑巖 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過鷹嘴巖西行可抵巖下,全巖松竹環翠,山麓遍栽武夷巖茶名叢。折向南行,進入清涼峽,便可與天心景區的流香澗相通。
鷹嘴巖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過天車架,涉馬齒橋,沿章堂澗的澗北小徑而游,即見此處奇巖。峰巖雄偉嬌健,巍然特立,酷似兀立于群峰中的雄鷹軀體。巖體黝黑,向西斜傾。昂向東面的巖頂稍向下方彎曲成鉤,恰似鷹嘴,嘴上還自然地生長著一株盤虬的古柏,形似隆起的鷹鼻。從遠處眺望此巖,左右有伸展的瑞泉巖和丹霞嶂,則整體猶如插上雙翅,凌空搏擊于九霄云外。鷹嘴巖無徑可通,但探險者攀蘿膝行可抵巖頂。
三仰峰 為武夷山著名的三十六峰之一,可由小桃源之畔的山徑迂回而達,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最高峰,海拔717.7米。奇峰三疊,朝東翹升,向西傾斜,猶如巨石三片,斜插碧霄;又若旌旗招展,駿馬呼嘯,將帥東征,萬山歡騰。富有動感的單面山群體,令人驚嘆不已。主要景點有:大仰峰、二仰峰、碧霄洞、小仰峰、三隱臺、蘿庵、象峰。
玉柱峰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為扼守清涼峽口的山峰,高數百米。峰巖呈圓柱形,酷似擎天玉柱。峰側另有一座小峰。峰上聳立著一片向前傾斜的巨石,就像農夫戴著一頂帽檐很大的斗笠。相傳這片巨石是從遠方飛來的,故名飛來峰。
流香澗 位于天心峰的北麓。武夷山北的這條澗水從三仰峰北谷發源,流勢一反常規,不循其他澗水自西往東的通常流向奔向峽口,最后匯于崇陽溪,而是流向西北后再倒流回山,故原名倒水坑。坑水經玉柱峰下匯合于章堂澗,直趨里許,與水簾洞之瀑水合流,繞霞濱巖過石門至雞母林,又合黃龍溪出赤石下大溪。澗旁蒼石丹崖壁立,曲折蜿蜒,行如深巷中,約五六公里,青藤垂蔓,幽草叢生,其間點綴著一叢叢的山蕙、石蒲、澗蘭。落英漂灑,香逐澗水,幽香撲鼻,令人陶醉,大有“一入清涼境,三伏炎全消”的感受。明朝詩人徐渤游歷此地之時樂而將此澗改名為流香澗。
馬鞍巖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馬頭巖西南。巨石壁立,中部微凹,巖形酷肖馬鞍。相傳古有毛女結廬其上,又名毛女峰。
碌金巖 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位于鐵郎巖西北,巖壑幽深,磊石奇突,古代文人遂借其石貌引《文心雕龍總術》中“碌碌之石,時似乎玉”之義,取名碌金巖。明萬歷年間道人周千秋結廬其上。
天心峰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碌金巖之北約半公里。因為此峰坐落于武夷山國家風景名勝區方圓70平方公里的中央,人稱“猶天之樞極也”,故名天心。峰下有天心永樂禪寺。
巨象巖 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位于天心峰之旁。巖巔有狹長形的巖石下垂至麓,似巨象長鼻歙然。
天心永樂禪寺 位于天心峰的峰麓。始建于宋代,稱山心永樂庵。明嘉靖七年(1528年),道士韓洞虛曾一度易其名為天心庵,并予以擴充構體。后傾圮。清康熙年間,國師、武夷山章堂巖鐵華上人的弟子果因予以重光,改為天心永樂禪寺。人稱:寺廟聳立于武夷山之樞極,縱覽、總領三十六峰中的寺觀廟宇。禪寺取名“天心永樂”,還蘊藏著禪語“天心明月”和佛教徒所向往的“極樂世界”的寓意。寺廟廢圮于清乾隆年間。清末重修鼎新。再度輝煌,寺廟沿中軸線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法堂、庫房、齋堂、禪堂、客堂、香客樓等建筑。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福州鼓山涌泉寺的名僧德容任住持,廣增佛殿僧舍,迄民國三十六年,寺廟共傳七堂大戒,后又圮毀。1989年12月第三度修葺重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為之題寫寺名。著名書畫家潘主蘭為禪寺撰寫《重修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碑文》。1993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準,正式對外開放,成為山北景區的旅游熱點。
彌勒佛巖雕 依巖勢雕琢而成,即化一巖為一佛。巖雕的彌勒高12米(另須彌座7米,共19米),寬13米,右手捻佛珠,左手撫膝蓋,妙相和藹。佛像背倚一塊峻峭巖石,石上勒一“佛”巨字,落款為“康熙御筆”,系擷取康熙墨跡而鐫成。
通天巖、青龍峰、白虎巖 均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位于通向天心永樂禪寺的山間公路的右側。三座峰巖的巖麓交匯之處有一塊平曠谷地,人們視之為天心永樂禪寺的露天前殿。
杜葛巖 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位于梧桐窠之北。登上巖巔可以遠眺武夷山市區。相傳古有杜氏、葛氏兩姓隱士舉家遷此遁世,故名杜葛巖。巖麓有一塊橫臥式燭火形的小茶園。茶叢碧綠,四季長青。夾以竹樹、清泉,清幽靜絕。
會真洞、小有洞 均為武夷山著名的七十二洞之一,位于杜葛巖的巖麓。由于杜葛巖的巖巔傾覆外突,巖壁斂腰內縮,因而沿巖麓形成一條狹長的洞穴。洞穴內壁敞亮,為巖居的好處所。
桃源洞 位于棠嶺之南,背倚三仰峰。四周山巖環抱,中間谷地平衍,田廬幽邃,人跡罕至,古人避世于此,恍若陶潛筆下的武陵源,故名。景點內有石洞,相傳唐末出家的扣冰古佛曾棲止洞內。(此景點不同于天游景區的“小桃源”)
象鼻巖 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巖巔有長石直垂其麓,形如象鼻,人稱象鼻巖,與八曲溪畔的象鼻巖同名。
魚巖 為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在杜葛寨之右附近,形如游魚。
香爐峰、丈人峰 均名列武夷山著名九十九巖之榜。兩峰都接近杜葛寨,各以形似而得名。
佛應巖武夷山著名的九十九巖之一,位于武夷鎮三坑壢自然村,巖如僧帽。巖間有一白色方形的小巖體,有巖紋縱橫其間,如僧帽上的佛字,鄉民取“求佛必應”之意,把巖取名為佛應巖。巖麓有佛應寺,與方圓10里范圍內的彌陀寺、清源寺、廣宇寺、佛國寺等共同組成山北佛教文化的歷史景觀。
虎嘯巖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四壁陡峭,屹然獨聳,上覆危崖,下臨絕壑,山形似虎,勁風襲來之時,松濤聲以及巖洞里的回蕩之聲宛如虎嘯陣陣,又相傳有仙人騎虎咆嘯其上,故名。峰間勝景多奇特,有武夷山水縮影之美稱。